咨询热线02283699069

教师职称评定怎样改革才能更合理

时间:2020-04-14 14:08:30

作者:

中级职称,职称,代办职称,工程师职称

#教师职称怎样评定更科学合理#

现在我国中职教育正处在如火如荼的改革阶段,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际操作,无论是工匠精神的培养还是美育的创新理念贯彻,中职教育都步入了一个十字路口,何去何从值得商榷。

作为学校教育的关键人物:教师,该如何评价他们呢?是教师还是隐藏在教育领域的败类?如何客观地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好与坏,师德师风的优与劣?

教师是对教师的肯定

目前在教育领域对教师的评价体系,除了评优外,就是职称评定了。应该说,教师与生产线上的技术工人不一样,工人师傅的日产量、年产量、合格品率都是可以用数据说话的,而教师的产品“学生”,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用考试能衡量吗?品质的优劣用成绩能衡量吗?虽然我国有明确的职称评定制度,但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,该制度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。

01目前实行的评定制度的常见问题

目前各地区评定制度不完全相同,中小学、中职学校、高校的标准也不尽相同,但总体来说,老师反响比较大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:

1、职称评定,论文(著书)优先

老师在教学中,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,写出论文发表、获奖,这很正常,把论文作为评职称的条件之一也无可厚非。但论文的发表、获奖是没有统一标准的,评奖单位有、省部级,论文的水平如何?参考意义有多大?对教学是否具有普适性?如何加分更科学呢:是写一篇论文加几分,还是只要写论文了,就统一加一个分?怎样才公平?

还有些老师,教学经验相当丰富,遗憾的是教学任务太重,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写论文,或者论文可读性差,总也无法获奖。于是乎,有些老师干脆花钱到一些刊物上发表。本来教师的收入就不高,还要支付额外的花销。

有些职称等级(比如副)还需要老师有著作,试想,一位奋战在教学一线的老师,有多少机会能参加编写教材?还能担任主编,几率更低。所以有些老师只能自掏腰包通过某些途径去争取成为“主编、参编"。

满腹经纶,下笔却那么困难

2、各种比赛,不胜其扰

每年各种教师比赛都会让学校和老师们”想说爱你不容易“:因为比赛需要精心准备、反复雕琢、录音录像,经过短则个把月、长则大半年的奋斗,老师能获奖,然后作为业绩供评职称用。如果老师平时工作繁重,再当个班主任,哪有精力打比赛啊!还有一种老师,见到学生,讲课如行云流水,让人如醉如痴,一旦见到领导和评委,马上吞吞吐吐,还不如一个三岁娃儿的胆识和气魄。这样的老师就是为讲课而生,根本不是比赛型选手!

老师讲一堂课,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

现在还有地区把带学生参赛获奖情况列为评分项的,试想,如果老师服从学校安排,所教课程没有赛项,该如何争取得分?另外学生参赛获奖与否,与老师的辅导水平密切相关,但选手比赛当天的状态、选手自身的水平等,也会影响比赛成绩,该怎样科学低折合成分值呢?

02打破职称评定的瓶颈,平衡主观和客观成绩

在现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,职称评定还是具有激励效应的,也有它继续存在的理由:怎样科学评价教师的业务水平?怎样实现能者多劳、多劳多得?针对上述问题,希望能从评价体系上加以调整,体现职称评定科学合理的一面。

1、论文(著作)评分以几篇为上限,此项如果没有,可以用其他成果折合分值代替(比如工作量、边远地区支教等)

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,每位教师的优势各不相同,我们的制度应该让老师们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特长,而不是拿着一把尺子量遍每个人。如果能把论文发表、获奖的数目定一个上限,另外把发表时间限制一下,这样就可以避免为了评职称集中大量发表论文的现象出现。对于写论文确实有各种困难的老师,我们可以用超出评定要求的标准的工作量来折合分值(例如评定要求每年达到300学时,有些老师承担了500学时的工作量,超出的200学时,我们就可以折合成论文分值)。还有老师克服重重困难,到边远地区支教,一去两三年,条件艰苦也无法写论文,这些情况我们都应该考虑进去。

当然,老师的经验十分宝贵,更好还是变成论文写出来,让更多人学习借鉴。怎样l把自己的经验转变为文字还是有技巧的,论文写作有章可寻,大家可以参考以下书籍。

2、比赛,功在平时

各种比赛,以主办者的初衷,是激励教师们平时重视基本功、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,一旦比赛纳入日程中,简单归纳整理一下即可参赛。但随着全国职业院校教学水平的跨越式发展,教师比赛的竞争日趋激烈,很多教师团队不但比教学水平,还比各种制作水平,这样一来,一些经济实力薄弱的学校很难与资金雄厚的院校抗衡,学生竞赛也是如此。那么与奖项擦肩而过实属必然。我们怎样让比赛获奖这一加分项公平公正地体现出教师的真实水平?怎样让教师功在平时?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教学上?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……

不是所有老师都能有机会带学生参赛

希望老师们留言讨论,提出合理化建议,毕竟职称评定改革与我们的未来休戚相关。



职称热点

Copyright © 2017-2027 Power by www.zhicheng365.cn 网站地图 xml地图
津ICP备19003095号